不为有趣之事,何遣有涯之生
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清明时节谈死亡

清明时节谈死亡

清明时节,读完古典老师清明特辑,十分感触,结合自己的一些体会,撰得此文。

"春城处处现飞花,洪园东风御柳斜。湖畔祠堂祭先祖,轻烟散落百姓家。" ——菡萏如佳人

image_1bcubfmd6ihf1h1q11u115qnf999.png-743kB

前言

清明节应该是少数几个不能祝人家"节日快乐"的节日,但是确是引起我们对死亡思考最频繁的一个节日。中国人很避讳谈死亡,从小孩到老人都显得那么讳莫如深。但是死亡是我们每一个生命降临的那一刻起,就已经注定了的。什么是生命?生命就是死亡率百分之百的性传播"疾病"。

死亡就像一道刺眼的阳光,刺进我们的生命里。直视骄阳,不免带来痛楚,但是躲避也并不能让它消失。即使不看,它也时时刻刻笼罩着我们,甚至或明或暗地驱使着我们的行为、选择。

下面一些问题看看大家是否想过:

你想过死吗?
你有为死亡焦虑、恐惧过吗?
亲人好友得了绝症,你是隐瞒还是如实相告?
怎样有尊严的离开这个世界?

死亡一直就在我们身边

不管我们谈不谈,想不想,其实死亡一直就围绕在我们身边。不说我们每天打开的新闻或报纸,上面就有多少意外死亡的消息?环顾我们的四周,我们的身边。你一定在过去三个月里受到过死亡消息的冲击吧。在接受到冲击的那一刻,你是否有种以为死亡离我们很遥远,但是其实原来死亡就在我们身边的感觉。

中国的老龄化将越来越严重,这是一个必然趋势。到2050年,中国60岁以上的人口将超过4亿,我们避而不谈,但迟早都会到来。我们害怕死亡主要原因无外乎三个:害怕死的很痛苦,害怕死亡后的未知,害怕死后有很多遗憾无法弥补。

为什么怕死亡

大家可能在脑子都脑补过这样的场景:躺在床上,疾病缠身,痛苦万分;死后孤独的躺在一个密封的空间里..... 绝大多数的人都有这种对死亡的恐惧,活在现代化城市的人可能更加恐惧。老一辈的人在五六十岁的时候就会家中放置一口棺材,那是给自己准备的。我记得小时候,在我爷爷家,外婆家的阁楼上都看到过一口黑漆漆的棺材,小时候不懂为什么,长大后才理解了,那是老人们对死亡的潜意识接纳。一般家中老人过世后,还会在家中放置几日,请道士做做功德,之后埋在家的附近。所以,在农村感觉死亡和人很亲近。而现在城市化以后,死亡的人会被迅速带走,然后是送到火葬场的小锅炉里,之后出来的就是一小盒的灰。很多火葬场火化房前的那条路就叫做公平路,意味着无论你身前是谁,死后都要走这条路。

好的东西,我们越藏越想要;不好的东西,我们越藏越恐怖。这就是人性。

越怕越糟糕

我们越来越恐惧死亡,以至于我们不敢,不能,不好意思再提这个事。谈论死亡变成一种文化禁忌,变成一种不吉利。然后死亡就像房间里的一头大象,谁都知道他存在,就是没人敢提。中国人的医疗费用75%都花在了临终前3个月生命维系上。可以说在最后的3个月,病床上的人已经不是为了自己而活,而是为了他的亲人朋友。

如果我们更放开得聊生死,会不会让自己离开世界的质量提高呢?其实我们越不聊,损失越大。因为最大的损失不是在生命结束前的阶段,而是每一个恐惧的现在。现在的恐惧就像落入水中的一颗石子,这颗恐惧之石,会随着涟漪长期漫延在我们周围,成为焦虑。

我们醉生梦死、爱得撕心裂肺,努力证明自己的存在,其实都是死亡焦虑。
人到中年,早上起床,突然发现自己一事无成,活成了一个自己年少时最不屑的庸碌之辈,其实也是死亡焦虑。
我们把希望寄托于孩子,自己舍不得买好的东西,却对孩子培训班一掷千金,这也是死亡焦虑。

死亡的恐惧之石蔓延到了我们人生的每个阶段,成为了我们生命的底色,我们害怕自己没真正活过,就死了。
image_1bcubiag91obr1vrq19n21hr4uafm.png-184.3kB

面对死亡焦虑我们该怎么办?

死亡就像刺眼的阳光,直视骄阳不免带来痛楚,但躲避并不能让它自动消失;相反,即使不能看它,它也笼罩着你的时时刻刻。所以我们最好的方式不是逃避,而是直视骄阳。

明白退出机制,你就心安了

思考死亡,其实就如我们投资的时候,想清楚了退出机制。什么时候可以变现?做不好会怎么样清算?讨论的过程或许不那么令人愉快,但是一旦聊完,一切都清爽了。死亡也是如此,一旦想通了这点,也会让我们更加安心的回去生活。我们开车系安全带,不是为了更好的撞车,而是为了更好的开车。这是直面死亡的第一个价值:安宁

活在当下,珍惜身边人

生命是脆弱的、渺小的、短暂的,意识到这一点,我们才会更加珍惜现在的生活。很多人经历过鬼门关,往往会变得平和,宁静,珍视当下。几年前我读过李开复癌症康复后写的一本书《向死而生》,一场大病将他推到了生命的前面,一次次的质问:褪去这些虚名和成就,你的人生还剩下些什么?这个质问同样适合我们每一个人,我们有的人甚至还谈不上虚名与成就。李开复在书中提到向死亡修了7个学分:

健康无价
一切事物都有它的理由
珍惜缘分,学会感恩和爱
学会如何生活,活在当下
经得住诱惑
人人平等,善待每一个人
我们的人生究竟是为什么?

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去修这些死亡学分,修满这些学分,人生才能圆满毕业。这是直面死亡的第二个价值:珍惜
image_1bcubjo721c1t1t7f3ss183bd2513.png-130.8kB

创造人生

意识到生命短暂、脆弱、渺小、我们才更有紧迫感用好生命;有危机感保护好自己;有使命感做点大事。

这是直面死亡的第三个价值:我们人生为一件大事而来

当我们不在恐惧死亡,还怕活吗?直面骄阳,才能天天向上。

用爱和创意构造人生

我们每个人都有三种方式去超越死亡:繁衍后代、融入群体、创造人生。

繁衍后代

大部分人面对"死亡焦虑"的方式就是生娃。从生物进化论的角度,生娃就是让自己的生命延续下去。老人家为什么催我们结婚生子?其实就是在处理他们自己的死亡焦虑。

我们把孩子当成生命的延续,寄托了自己未完成的心愿。"学区房"为什么这么热?北京的一个过道,因为可以符合学区房条件,也被炒至天价。热潮的背后无非是各个家长为了延续生命而投入的培育资金而已。

中国式的父母最能体现钟镇涛的一首歌《只要你过得比好》。但是这种想法其实很危险,因为父母的过度付出背后的其实是对孩子的过度期待,孩子不仅仅是我们生命的延续,更是他自己生命的主人不是吗?这种爱,已经开始趋于病态,似乎更像是诅咒了。纪伯伦的一首诗,把孩子、父母、生命的关系描述的非常深刻,值得我们每一个父母去思考。

你的儿女,其实不是你的儿女。
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
他们借助你来到这世界,却非因你而来, 他们在你身旁,却并不属于你。
你可以给予他们的是你的爱,却不是你的想法, 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
你可以庇护的是他们的身体,却不是他们的灵魂,
因为他们的灵魂属于明天,属于你做梦也无法到达的明天,
你可以拼尽全力,变得像他们一样, 却不要让他们变得和你一样,
因为生命不会后退,也不在过去停留。
你是弓,儿女是从你那里射出的箭。
弓箭手望着未来之路上的箭靶,
他用尽力气将你拉开,使他的箭射得又快又远。
怀着快乐的心情,在弓箭手的手中弯曲吧,
因为他爱一路飞翔的箭,也爱无比稳定的弓。

融入群体

成为集体的一部分,个体的死亡就没那么可怕了。

动物世界中,角马迁徙时要穿越鳄鱼出没的河流时,表现的是那么的无所畏惧。这是因为它们本能中有维护群体胜利的意识。人类历次伟大的社会运动都牺牲了很多人,激励他们的就是这种超越死亡的内在需求。而那些丁克一族,单身贵族则会选择做公益、做慈善,他们不仅仅是心存善念仁爱,更多的是通过这种方式变相处理了自己的死亡焦虑。

为什么很多人都希望落叶归根?这是希望自己最后能够融入到故乡这个群体之中,释然对死亡的焦虑,回归平静。

创造人生

从现在开始创造属于自己的生活,活出自己的价值,每天都像是生命最后一天一样。这是每个人都能用的超越死亡的方式。就像查理芒格说的那句话:"想要得到某件东西最好方法,就是让自己配的上它"。很多不理解这句话真正含义的人,都以为这是一句心灵鸡汤。但其实查理芒格要表达的是一种向内建设,关注自己价值的增长,按固定方向累计自己的价值。不要向外求,满足他人的需求。向死而生也类似,有点陈词滥调,有点心灵鸡汤,但是大部分人也并不理解这句话的真正含义。这句话的真正含义在于,每过去一天,希望你对这一天都不再心存遗憾;每过一天,我们都是在走向死亡的路上。

存在主义哲学创始人海德格尔说:"向死而生指的并不是活着的人与等候在生命尽头的死亡之间的一种外在关系,人们不是一步步走向还在远处尚未到场的死亡,而是在我们的走向中,死亡已经在场。"

我们的生活要热烈,我们的生活要有创意,我们的生活要对别人有帮助。阿西莫夫的小故事《死后的人生》正是我们面对生命最正确的态度:

几个月前我做了一个记得极为清晰的梦 (我通常是不记得自己的梦的), 我梦见自己死后去了天堂。 我往四周看了看,
明白自己在哪里了——绿色的田野, 羊毛般的云彩, 芬芳的空气, 远远传来的令人迷醉的天乐。 记录天使 (recording angel)
带着灿烂的笑容和我打招呼。 [译者注: 记录天使是基督教和伊斯兰教中受上帝派遣记录事件、 行为及每个人的祷告语的天使。]

我惊讶地问道: “这里是天堂吗?”

记录天使回答说: “是的。”

我说 (醒来后回想时, 我为自己的诚实而自豪): “那肯定搞错了, 我不属于这里, 我是无神论者。”

“没有搞错,” 记录天使回答说。

“但作为一个无神论者, 我怎么可能符合资格?”

记录天使严肃地说: “是我们决定谁符合资格, 而不是你。”

“明白了,” 我说。 我向周围看了看, 又想了片刻, 然后问记录天使: “这里有打字机可以让我用吗?”

对于阿西莫夫来说,他的梦想就是写作,他一辈子写了480多部书,一直梦想在写作中死去,脸埋在键盘上,鼻子夹在打字键里。直到他去世,他都一直活在天堂里。所以最好的超越死亡的方式,就是把此生活成你自己的天堂。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菡萏如佳人 » 清明时节谈死亡

欢迎加入极客江湖

进入江湖关于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