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发绩效考核之殇
引子
讲研发绩效考核之前,我想先讲个故事。
假如猪,鸡,鹦鹉三种动物准备创业开一家欧式早餐店:提供三明治(面包,鸡蛋,培根),那么他们分别需要付出什么?
我们看看三种动物在这个项目中的投入分别是什么:
- 猪提供肉
- 鸡提供蛋
- 鹦鹉提供咨询
所以你看猪它必须全身心投入,欧式早餐店是它的必修课。
鸡属于兼职参与,虽然它需要付出一些代价,但是早餐店对它来说是选修课。
而鹦鹉提供的是人脉、建议或点子。但是核心点是它不执行,就像一个咨询公司或者投资人。
三种动物并不是代表着三类人,而是我们每个人在不同的项目或事情中都有可能扮演这三种动物的角色。
我们可以在多个项目中做鸡和鹦鹉,但不能在2个项目中做猪。为什么比尔盖茨或扎克伯格要辍学创业?因为不能在2个项目中扮演猪的角色。
在一个项目里,我们要清楚团队中哪些成员是猪,哪些是鸡,哪些是鹦鹉。
一群猪固然好,但无论怎么努力也无法下蛋;一群鸡每天按时上下班,但缺乏斗志,也难以成就事业,可能只剩一地鸡毛;而如果都是一群鹦鹉,每天叽叽喳喳最后剩下的可能是一嘴鸟毛了。
一般有一个原则:重大决定应该由猪来决定。
行行有本难念的经
我问过很多做过研发绩效考核的管理人员,他们都会说研发人员的考核实在是太难了。指标很难定,边界很难把控,容易矫枉过正。
研发绩效考核确实很难,特别是中下公司,要把产品、技术、测试人员一并考虑,技术还分前后端,人员还分等级层次。
本文也不打算阐述一个好的研发考核应该怎么做,根据不同公司规模、不同企业文化、不同行业其标准都可能不同。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的道理大家都懂。这种事情千万不能生搬硬套,以免东施效颦。
其实各个行业对绩效评定都挺难的,特别是脑力劳动者。毕竟不是简单的搬砖工作,哪怕是简单搬砖可能除了数量也有其他考量因素。
比如话剧演员,有这么多角色,是不是只有主角最重要?其他角色能随意替换吗?
比如医生,一个抢救过很多病人但有的手术确实失败了,这与只抢救过几个病人没有失败经历的医生谁的绩效好呢?
比如老师,一群老师授不同的课,有难的课程有简单的课程,请问这么评价谁教得好?谁最有效?
比如编辑,一个出版社的编辑出的书,有的叫好有的叫座,有的专攻某一领域。可能是作者靠谱,可能是题材好,谁是好编辑?如果大家都跑去出网红书、流行书,那些真正有价值、小众、艰深的书里知识怎么得到传承?
所以一群人开发软件,如何评价他们绩效?我们要承认,确实挺难的。下面我就举几个例子来说下。
研发绩效考核之代码量
有些团队对开发人员的考核会采用代码量这个维度。
这两位想起之前看到一个故事,很好的描述了这个考核维度的问题场景。
话说有两颗果树,它们春天发芽,夏天开花,秋天结果。
秋天到了大家去摘果子吃,发现果树A的果实比果树B的多且好吃,于是大家都在A果树上采摘,并一起拍照留念。
一旁果树B很委屈,它在秋风中摇晃树叶说:但我的树叶是它的三倍呀,大家没有听懂B的抱怨,背着果实走了。
冬天来了,树叶落了一地,大家来打扫果园,一个同学说,我去!这颗树怎么这么多叶子!
代码量犹如树叶量,当作如是观。
研发绩效多维度考核
从上面代码量这个维度相信大家都能看出其隐含的问题所在。
再进一步思考,代码量中业务代码和核心算法代码价值一样吗,万一重构了代码,代码量反而少了呢,贡献为负不成。
注释算不算,空行算不算,都不算那还有人写注释吗,那是不是把代码都拆成多行写比较好?有现成库函数,我也不用了,再造个轮子堆堆代码量岂不是更好?
那还有什么维度?
工作时间来算?好了,大家都开始白天磨洋工,晚上比谁下班晚了;万一我周末在家一直想着工作的事怎么办,这算工作时间吗?
比资历?赢者通知;大锅饭?劣币驱逐良币;比效率?回到代码量问题,3个臭皮匠真能比的上一个臭皮匠?背靠背评比?分组抱团,也会劣币驱逐良币。
好像一切衡量方法都有致命的空子可以钻,很难达到纳什均衡。
不过我们也不能因噎废食,《人件》一书中有句话说的好:任何一种衡量方法都比完全不量要好。
根据我多年的管理经验,我推荐采用的是每个岗位实施多维度的考核。
岗位不同多维度指标的系数和内容也不同;相同岗位不同级别考核的内容也不同。
我认为员工不是公司的成本,更应该是公司的资源,为了公司的资源,多烧点脑,指定点多元化的考核指标,还是很有必要的。
本文就先聊到这,后续有机会我会结合自己创造一套绩效考核系统来具体说说,我在不同团队里是如何做研发绩效考核的。
评论前必须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