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为有趣之事,何遣有涯之生
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CTO内训认知能力篇(2) 认知升级

认知升级

上一节中我们探讨了什么是元认知,并介绍了元认知的运作原理:通过自律和自我对称加强有意识的自我叙述,使我们成为更合适的适应者,重塑我们的大脑。而上述过程又是通过反馈回路不断迭代加强的。

接下来我们介绍如何通过一些方法进行认知升级。

阅读与学习(基础)

阅读是个好习惯,但是阅读本身没有任何价值,阅读过后的思考,选择、行动才有价值。

元认知能力超强的人,他们知道一个概念后不是束之高阁,而是思索概念背后的东西,并转化为具体操作实施。
在阅读的时候,时时刻刻能注意到自己的思考与思路,时时刻刻都在对自己的思考与思路进行“反思”、“校对”、“修订”,当然最终是为了“升级”。

所以,在读书的时候,读到的不仅仅是文字以及文字所阐述的道理,更多注意到的是作者的“思考方式”,作者的思考方式与自己的有何不同。

比如,一本概率论读完,大多数人就是考个试也不一定能及格,而另外极少数人却成了科学家——因为他们改良了自己的思考方式,从此可以“像一个科学家一样思考”。

培训也是一样,不思考,不选择,不行动并不能提升自己。

做好反思(筛选)

认真反思,每日三省吾身,监控好自己的思考行为

  • 反思是提高元认知能力的最有效手段

    所谓“日三省身”,并不是圣人才应该有的习惯——这几乎是刻意训练元认知能力的最高效手段。所以这应该是人天天都要做的事情。

  • 反思是我们情绪的调节器

    很多人没有想到的是:反思不仅是一种元认知能力的刻意训练方式,也是调整情绪的根本。
    例子:你在图书馆看书,坐在你旁边的人大声说话,这时大脑就开始运作了,先是释放情绪感觉很愤怒,然后指导我的行为把他赶走,这个时候你就要用元认知能力控制大脑了,首先我愤怒没有用,我不能拿别人错误惩罚自己,其次我的目的要明确,就是想让对方停止说话,达到这个目的语气一定要缓和,其次给他一个解决方案,最后表示感谢。

控制情绪和控制时间一样,几乎是徒劳的。冷静,常常并不是控制情绪的结果,而是“认清情绪来源,并找到解决方案”的结果。而认清情绪的来源,就是在调用元认知能力。

刻意练习(填充)

时刻进行对外比照,对自己兴趣采取刻意练习

  • 寻找兴趣

如何发现自己的兴趣?培养自己的兴趣?在规划能力篇中已经给大家介绍过了,大家回忆下,不清楚的再回去复习下。

虽然每个人的兴趣不同,但每个人在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时,很容易进入全神贯注的状态(flow)。

在任何一项兴趣中都有“必须刻意练习才能获得进步的技能”,要满足这个要求,那因兴趣而产生的全神贯注才有可能是主动的,才有可能是对刻意训练元认知能力有帮助的。

在任何一项兴趣中都有“必须刻意练习才能获得进步的技能”,要满足这个要求,那因兴趣而产生的全神贯注才有可能是主动的,才有可能是对刻 意训练元认知能力有帮助的。

  • 寻找牛人

对照一个身边的牛人,可以是一件事情,可以是一个习惯,凡是与自己有差距的更高层次或更优纬度的思维模式或思维视角或实际操作都可以。比照反思,找出差距并想出改进措施进行迭代。

  • 持续贯注

持续的正确的行动才能产生积累效应,教是最好的学习方式,用也是学习的一种最好方式。

有意识地刻意锻炼,刻意使用,元认知能力会不断增强。

全神贯注是另一种刻意训练元认知能力的有效方法——通过进入全神贯注状态,而使元认知能力彻底放松。

主动的全神贯注相对于被动的,多出了至少一个维度:专注于提升某个特定的技能。

随着训练的持续,你会发现元认知能力会慢慢辐射到你涉及的各个领域,就像多维度发展这个概念,你慢慢就会发现你涉及的领域越多,你的元认知能力用的越熟练。

最终,你会发现,你已经具备了把大多数人甩开的能力,你不但改变了“现在的自己”,更改变了将来的自己。

冥想(清空)

填充之前要先清空

据统计,全球百位名人榜中,80%的人都有冥想的习惯。比如:施瓦辛格、扎克伯格、雷-达里奥、科比、乔布斯等。可见冥想是一件值得去做的事,它可以改善健康和心情,是一种精神实践。我们普通人在练习的时候要注意两点:

  • 循序渐进:不要太急于求成

  • 关注呼吸:从呼吸开始练习

有种呼吸训练的方式非常简单:
1.找个计时器,计时一定时间,最好5分钟以上(以后再慢慢加长);
2.找个舒服的姿势(起初不一定要用不习惯的“正确姿势”,但最好“挺直脊背”;
3.闭眼(有些人即便睁眼也能做到);
4.缓慢均匀的呼吸(不一定要刻意控制)。
5.把你所有的注意力都放在呼吸上(别在乎自己走神,发现自己走神了再回来)。

扩展阅读:2017年畅销书《佛教即真实:冥想与顿悟的科学和哲学》

深度思考(夯实)

深度思考才能带来认知升级,成为高品质的勤奋者

  • 提升突破:当我们遇到瓶颈时,深度思考才能豁然开朗,突破原来思想困境,打破认知壁垒。

爱因斯坦说过这么一段话,让我印象尤为深刻:如果给我1个小时解答一道决定我生死的问题,我会花55分钟来弄清楚这道题到底是在问什么。一旦清楚了它到底在问什么,剩下的5分钟足够回答这个问题。老爱的意思很明显,深度思考的才能探寻到问题的本质。

我们都知道《孙子兵法》,在这部被誉为“兵学圣典”一书的“军行篇”中有这么一句: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意思是说,在两军短兵相接之前,就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努力收集一切渠道的信息,充分评估当下态势,殚精竭虑地质问己方一切的隐患和可能发生的问题,然后在脑海里推测、模拟战争可能的走势,利用现存资源来精心筹划出解决方案。等到这所有工作都就绪,双方真正踏上战场的时候,才能将一切了然于心而胸有成竹,这仗才会有胜算。

由此可见,对于精心准备的一方,战争的大部分工作在战前就在深度思考的头脑里完成了,上战场打仗只不过是一个例行公事般的存在,胜负的天平早已倾斜。

  • 融会贯通:

说到战争,这里不得不提到另一个人,也我个人欣赏的战争天才。作为被毛泽东评价为“无以伦比的常胜元帅”、被蒋介石赞赏为“黄埔最优秀将军”的林彪,之所以能在战场上所向披靡、战无不胜,靠的绝非简简单单的“狭路相逢勇者胜”,而是“深度思考”得出的对战场局势胜人一筹的认知水平。江湖上关于林的战争传闻很多,最有传奇色彩的可能要数“他利用大数据活捉廖耀湘”这件事。

廖耀湘在国民党军队内可谓大名鼎鼎,他有着黄埔军校和留学法国著名圣西尔军校的双重经历。留法结束回国后即参加南京保卫战,曾任蒋介石“五大王牌军”之一的新编第六军军长。1940年,他和另一员猛将杜聿明率领中国远征军赴缅甸抗日,也是让日军闻风丧胆的铁血悍将。最著名的战役是与日军的昆仑关大捷,廖耀湘身先士卒带领部队冲锋,共击毙日军4000余人,击毙日军旅团长中村正雄。

我们把镜头拉回到辽沈战役,当时的林彪率领他的东野正在锦州围点打援。在攻克了锦州全歼守敌之后,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出击从沈阳出援的廖耀湘,双方都是硬茬,一时间打得昏天黑地,战场形势很不明朗。

然而,一天深夜,值班参谋向林彪汇报战场情况,让林彪抓住了大战机,一个几乎无人注意到的小细节改变了战场上的敌我均衡,值班参谋说下面一个团队碰到了一个不大的遭遇战,歼敌部分,其余逃走。值班参谋跟以前一样流水账般读着,这时候林彪突然叫了一声“停!”他的眼里闪出了光芒,接连问了三句:

“为什么那里缴获的短枪与长枪的比例比其它战斗略高?”
“为什么那里缴获和击毁的小车与大车的比例比其它战斗略高?”
“为什么在那里俘虏和击毙的军官与士兵的比例比其它战斗略高?”

其他指挥员还没有来得及思索,林彪指着军用地图上的点说:“我猜想,不,我断定!敌人的指挥所就在这里!”而此时的廖耀湘,刚刚从一场遭遇战中脱身,正准备调整部署,指挥自己的部队重新集结,与林彪再一次拼死决战。可是还没等他的部署命令下达,解放军已经将他的指挥所团团围住,廖耀湘只得举手投降。看,这就是融汇贯通的神奇力量。

本节课程主要讲了一套认知升级的方法论:从基础到筛选,再填充之前放空自己,填充之后再夯实。通过这样一个周期反复,我们的认识水平将会不断得到提升。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菡萏如佳人 » CTO内训认知能力篇(2)

欢迎加入极客江湖

进入江湖关于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