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目录
博弈论究竟是什么
毛泽东:与人奋斗,其乐无穷
一句话前言
学博弈论可不是天天找人博弈,而是让你能看懂那些一般人看不懂的事情现象,让你看到别人看不到的背后运行的纳什均衡
前言序
本书是献给天下通才和士(Player)
的,如果你和我一样不满足于仅仅靠某一项专业技能谋生,不想做个工具人;如果你想做一个对自己命运有掌控力的、自由的人,一个博弈者,一个决策者;那么本书应该会有所帮助。
君子不器,劳心者治人,君子之道鲜矣
科学学习方法不相信神秘“寓教于乐”,学习这件事永远都需要你的刻苦付出,但可以少走弯路
我们幸运的生活在科技和思想高度发达的现代世界,能轻易接触到第一流的智慧,我们拥有比古人好得多的学习条件。我们应该能成为更了不起的自己!
博弈论不是三十六计
有的人提起博弈论就会联想到中国古代的各种计谋和兵法,很多介绍博弈论的书甚至还会引用这些计谋兵法。
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听起来很高大上,但是好像上不了台面,为什么呢?因为计谋不值得被认真对待,大多数的计谋都有诡计成分,而诡计存在三个问题,一个比一个严重:
- 都有巨大的风险:想要诡计成功,必须严密封锁消息,还要假设敌人比较愚蠢,所以历史上是不存在空城计的,三国演义中的空城计其实另有深意
- 不能长期使用:骗人一次也许能够成功,但是同样的计策不适合多次博弈,比如:围魏救赵、借刀杀人、趁火打劫等
- 都是零和博弈:真实博弈中很少有这种你死我活的局面,商业竞争也好,人与人相处也好,都不是零和游戏,我们都是努力在寻找双赢的方法
计谋要是太多,愚蠢的人就不够用了。而博弈论研究的是理性人之间的博弈。当你理解了博弈论,你就知道为什么老年人容易上当受骗买一些不靠谱的保健品,为什么百度、莆田系医院、拼多多中常有骗局和假货。其实这些现象都是某个博弈格局下各方的理性选择。
博弈论的一个重大好处就是能陶冶情操。你的气质会得到提升,你会是一个更清醒的人。当一般围观群众对身边的大事长吁短叹的时候,你能观察到其中的博弈格局。博弈论还能让你更积极主动,博弈论的精神就是要你作为一个Player!
学习博弈论的终极目的:改变博弈
群鸦的盛宴
博弈论的是三个基本概念:
帕累托最优
我们把一个改进能在不伤害任何一个人的利益的同时,使至少一个人的境遇变好,叫做帕累托改进,而当没有帕累托改进余地的局面,就叫帕累托最优。
一个理想的世界应该是帕累托最优的,但是帕累托最优大多数局面中很难是稳定的。理想的青年喜欢帕累托最优,但是博弈论告诉我们,只有稳定的局面才能长久存在
压倒性策略
经典的囚徒困境大家一定很熟悉了,简单看下面两个囚徒招供和不招供情况下的收益表
我们一眼就能看出来最好的结果是两个人都不招供,然后被判1年。但是博弈论要求我们不是考虑怎么对对方好,而是对方会怎么做,然后自己怎么应对。
对与某个囚徒来说,如果对方招供的话,自己只能招供。如果对方不招供的话,自己招供也结果也更好,所以就这个局面就变成无论对方招供不招供,自己招供总是最好的选择。
这里出现的局面:无论对方招供不招供,自己招供总是最好,就是一个压倒性策略。这个策略压倒其它一切策略,不管对手策略如何,这个策略对自己来说都是最好的
纳什均衡
上面的囚徒困境中,如果两名囚徒足够理性的话,就会选择都招供,然后两个人都被判了3年。这个结果就是稳定的,这个局面就是纳什均衡。
引申到社会中,如果一种现象能够在社会中长期存在,它对于参与的各方来说就一定是个纳什均衡。
理想青年喜欢帕累托最优,理性青年寻找纳什均衡。一个协议、一个制度如果喜欢参与各方都遵守,那它就必须是个纳什均衡。
生活中的纳什均衡现象:学生课外补课现象(也是个多人的囚徒困境)。如果要解决这个现象,有两个方法:一个是改变博弈游戏规则,不再单看考试成绩;另一个就是改变博弈的补偿,大学名校文凭不再那么值钱,社会更加多元化,年轻人有更多的机会,人们发现不需要上大学也能过上很好的生活,那自然就打破这个多人的囚徒困境了。
以和为贵
博弈论的出发点是非合作的,结果却可以达成合作。这有点像亚当斯密说的哪怕每个人都是自私的,各人为了利益工作,全社会却能达成高水平的合作
好的合作,一定是个纳什均衡
聚焦点
世界上最完美的法律是什么?交通法规
思考一个问题,如果我们约在明天在杭州市见面,但是既没说时间也没说地点,我们怎样才能如约见面?一天中最常用的时间是中午12点,杭州最著名的地方就是西湖。我们最好是在中午12点出现在西湖边上,更细点的话是在西湖著名的景点边上(断桥、雷锋塔、三潭映月)
为什么要这么选?因为这些是人们的聚焦点。也是众多可能的纳什均衡中最显眼的一个。
比如你可以做个试验,让两个人从:7,69,891,1351这几个数字中选出一个。如果两人选的数字一样,就能获得奖励。他们应该怎么选?当然是选7!
生活中的聚焦点
- 设计出来的聚焦点:DVD播放器和DVD具有统一的标准,让所有的DVD都能播放所有的DVD,什么标准不重要,重要的是要有标准
- 历史依赖路径聚焦点:度量衡、打字键盘、高速的限速100
- 谈判中的聚焦点:公司高级岗位薪资很难标准化,涉及到年薪的只能一事一议,没有科学的计算标准。一般的话可以参照市场中和自己类似公司岗位的薪资是多少,然后基于这个进行谈判。想要合作的人们需要聚焦点,只要你能找到借口,任何借口都能成为聚焦点。
总而言之,如果各方面都有强烈的合作愿望,而博弈存在多个纳什均衡,我们要做的就是找到聚焦点。
不纵容,但要宽容
囚徒困境在生活中十分常见,想要防止背叛最直接的方法就是把单次博弈变成重复博弈。为什么旅游景点的饭菜大多质次价高,而麦当劳、肯德基这样的连锁店价格没什么浮动也蕴含着这个道理。
以前有些阴谋论认为世界被某些神秘组织(罗斯才尔德家族、共济会、骷髅会)控制着,但其实这些都是无稽之谈。不是没有人想秘密控制这个世界,这个世界实在太大太复杂,根本就控制不了,更不用说使用秘密的方法了。
重复博弈之所以有效,是因为背叛者会受到惩罚,而且是行之有效的惩罚。世贸组织就是一个不善于惩罚的组织,哪个成员国没有履行义务,它要调查好久。即使最终调查形成了对未履行义务的成员国进行惩罚的结论,也不一定被执行。所以加入世贸组织最好的策略就是不合作。
那么在真实的博弈中,采取什么策略是最好的呢?可能你之前听过通过计算机模拟博弈结果,最好的策略是以牙还牙。以牙还牙策略简单、粗暴、有效。但是一旦采取该策略不是很容易陷入冤冤相报何时了的境地。所以在真实世界中,以牙还牙并不是最好的策略,它不够宽容。以牙还牙的改进版是对方连续背叛两次,我们再报复。研究表明在有可能出错的博弈中,这个办法的效果是最好的。
当然我们并是不要死板的按照改进版的以牙还牙策略,那就太教条主义了。我们应该执行的是这个原则的精神,如果明明知道对方是恶意的背叛,我们就不应该纵容,马上以牙还牙才是最好最正确的策略。
装好人的好处
我们博弈论假设参与者都是理性的人,理性的人做决定都是为了自己的利益。但是另外一方面,我们从小就被教导要做个好人,那么理性的人还有可能是个好人吗?
重复博弈会促进合作,但是世界上没有无线的重复博弈,那么有限次的重复博弈会如何呢?如果从最后一次开始推理,最有一次双方认为对方肯定会背叛所以都会选择背叛,然后是倒数第二次、倒数第三次.........直至到第一次双方应该就开始背叛了。但是真实生活中可不是这样的,因为真实世界大家不知道有限的次数是几,为了避免将来可能的惩罚,当次还是会选择合作。正所谓:做人留一线,日后好相见
如果囚徒困境要进行多轮的话,这次A让B占了便宜,但是B知道但凡A有点脑子,都不会一直让他占便宜的。预期把A教育成坏人,还不如陪着他当好人,这样长期下来两人都有好处。
我们还可以这么解释大智若愚。智
就是人要自私,一切行动都是为了自己的利益。愚
就是宁可吃亏也不背叛别人。每一轮都选择背叛,看似自私不吃亏,但其实那是小智
。而如果宁可吃点亏也要选择合作,就会建立良好声誉,从而会有更多的人前来合作,从长期来看这才是大智
。你是否也听过小镇有个傻青年,当你给他20元和5元面值的钞票时,他都拿5元的笑话呢?
所以理性人有充分的理由不暴露自己是个理性人,应该假装自己是个好人。那装好人要装到哪一步为止呢?应该像那些晚节不保的官员吗?老老实实清正廉洁的做了一辈子,临退休前利用职权捞一把大的?我想退休的时候暴露可能还是太早了,因为人生的博弈并不在退休的时候就终止了,除了工作我们还有很多博弈,好人的声望可以一直有用。
也许装好人应该装到生命最后一刻。就像恋爱中最浪漫的事是我在骗你,但是我要骗你一辈子。
在险恶的社会,好人当然很吃亏,所以你不但不应该做好人,你还应该装坏人。但是幸好我们社会还没那么险恶,如果大家都想跟好人一伙,好人和好人之间会形成一个想象共同体。虽然这可能是一个幻觉,但是没办法,想象的共同体是最强大的社会力量。
这种感觉有时候会如此强烈,以至于我们认为物质利益都是不值得的。这其实也是理性的,只要你知道自己心中什么最重要就行了。
布衣竞争,权贵合谋
之前我们一直把囚徒困境当做一个不好的东西,但这是一个立场问题。站在警察的立场上,你希望利用囚徒困境。
市场上企业之间的竞争,可以说是一个好的囚徒困境。作为消费者我们不希望所有公司联合起来抬高价格。我们希望各个公司互相竞争,不断提升产品质量,价格越来越低。
但是公司是非常理性的参与者,他们会想各种方法达成合作。比如通过某种协调机制进行合谋。只要参与者足够少,利益足够大,合谋简直就是必然的(钻石的例子)。
现在很多大点的募捐都已经形成了垄断,因为个人的行动力太弱,无法筹集到足够的款项,而且老百姓也不厌其烦,只有大公司垄断才是最合理的办法。不过最后你只能得到募捐的20-30%
网上流传着这么一句话:上流社会人捧人,中流社会人比人,下流社会人踩人。它背后揭示的道理就是:合作的利益大就不会竞争,背叛的成本低才会背叛。
那如何打破这个局面呢?一个办法是扩大市场准入,让更多的参与者进来(4/5g拍照,虚拟运营商),让商家或明或暗的协调没那么容易达成;另外一个办法就是依靠政府的力量反垄断,相当于全体消费者联合起来对付巨头。要知道,巨头早就联合起来了。
有一种解放叫禁止
相对于我们中国人爱看的英式足球,美式足球比赛看起来更加像是两支军队作战,动不动就会打的人仰马翻,你会不会觉得太野蛮了?其实以前更加野蛮。
1892年哈佛和耶鲁大学比赛中,哈佛大学采用了一个非常厉害的阵型:锲形推进队。队伍就像一把尖刀一眼插入敌人的内部,哈佛大学获得了碾压式的胜利。但是公开比赛里不会有独门绝技,其他球队很快学得了这一招,该阵型风行一时。
但是人们发现了一个问题,这种野蛮打法特别容易受伤。但是每个球队都想赢球,这就出现了典型的囚徒困境。这个问题很容易就被大学联盟解决了:直接禁止使用该阵型。
在很多竞技游戏里也会出现静止使用某个角色或某张地图,解决的也是类似的问题。从博弈论的角度叫做第三方监管。再比如烟草公司,在20世纪60年代时候,烟草市场总共就这么大,为了多瓜分一点市场份额,烟草公司不得不花大价钱去做广告,结果各家都竞争做广告,结果大家总投入越来越大,而整个市场份额是固定的,导致大家的收入就越来越少。
你猜怎么着?1970年美国国会通过一个法案:禁止烟草公司在电视上做广告!法案一出,烟草公司的利润就上升了,濒临死亡的烟草业一下子就复活了。而公众不知道,整个法案是烟草公司自己提出来的!
有一种困境叫自由,有一种解放叫禁止。现在这种现象随处可见:中超联赛国内球员年薪不能超过税前1000万;NBA有工资帽;娱乐明星也有片酬限制了。为什么有效呢?因为明星们只能在这个市场里。但是如果西甲联赛实施限薪,梅西还可以去英超踢球—但是中国这些明星只在中国最赚钱。
先下手为强
学习博弈论不是为了树立“合作意识”,变成爱好和平的小白兔,而是为了研究怎么迫使别人“合作”。也就是说,博弈的目标是让别人按照你的意识去行动。
博弈的局面往往是动态的,我们称之为动态博弈,就像下棋一样,你走一步走一步,不断的根据对手的决策给出反应。这个时候你可以改变游戏规则来赢得博弈。比如在一条笔直的公路上,甲乙两个人各自开一辆车相向而行,眼看要撞在一起了。游戏规则是谁先打方向盘靠边谁就是胆小鬼。双方当然都不想死,转动方向盘是必然的。博弈专家建议是如果你要赢得博弈的话,就直接把方向盘拆了吧,把唯一的选择留给对手。因为他不想死,只能是他转方向盘。
改变游戏规则相当于威慑,而有效的威慑要有三个要素:实力、决心、让对手知道
- 实力:我有实力摧毁你
- 决心:我有决心摧毁你
- 让对手知道:你得知道我有实力和决心摧毁你
美苏冷战时期的核平衡就是这样的威慑,核平衡的机制叫做“互相保证毁灭”。不管谁先动手,另一方都有能力摧毁另外一方。
博弈通常都不是温情脉脉的,你出手就等于露出了獠牙。不过更常见的做法是不要把局面搞得这么僵,给对手一个口头上的威胁或承诺,效果会更好。
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博弈的出发点是做个player,每个参与者都采取对自己最有利的行动。生活中有些人自以为有权力就应该听他的,他就应该令行禁止说一不二,这就是没把别人当palyer。殊不知,别人听不听你得也要看博弈情况。
每家商店都可以承诺绝对没有假货,每位考生都可以承诺绝不作弊,没对情侣都可以承诺永不变心,每个人都应该清楚根本不能把这些誓言当真,空口说出的承诺和威胁有用还要枪干什么?但是反过来说,如果真能让说话有用,是不是会省下很多麻烦呢?
那如何说别人才会听呢?可信不可信,取决于时候的利益格局。事前最优与时候最优一致,那才是可信的。可信=别无选择。
为了发出可信的威胁或承诺,我们必须主动束缚自己的手脚。大概有三种方法:
- 给别人惩罚你的权力:签合同
- 主动取消自己的选项:破釜沉舟
- 建立声望: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声望是需要积累的,积累声望的过程是一个处处受限、不自由的过程
实行民主的政府,其实有更大的力量。政府之所以要自缚手脚,是为了取信于民。政府之所以要取信于民,是因为它把自己当做player,在跟民众玩一个博弈的游戏。
归根结底,博弈论是属于player理论。
后发优势的逻辑
上一节介绍了先发制人的好处,其实生活中也经常有后发优势。比如:德州扑克,后下注的位置具有信息优势。
占据市场主导地位的大公司通常不愿意先做一些特别激进的创新。面对激进创新的小公司,大公司应付策略也很简单,一是收购;二是模仿。这是一个让小公司非常难受的博弈局面,那是不是领先者就稳赢了?小公司还有没有机会呢?其实大公司一般不会模仿,他们通常会假装这些小公司成不了气候。
先发优势在于占领,后发优势在于信息和此时才有的出手权。正因为先发者和后发者的博弈中,谁也不能保证一直领先,这个世界的剧情才是你追我赶,能让竞争永远进行下去,这个世界才有意思不是吗?
真正的诡道是随机性
鹿鼎记中的韦小宝虽然经常说谎,那为什么这么多人都愿意相信他的话?因为他会把1-2句谎话放在8-9句真话中,而且同样的慌话不重复。我们打牌的时候如果拿到好牌就加注,拿到好牌就放弃,那一定打不赢;但是如果反过来就能赢吗?显然不行,真正能让你赢得策略是:你既不能有好牌就加注,也不能有坏牌就加注,你的随机着来。
随机性才是真正的诡道
,采用随机的策略不是阴谋而是阳谋。就算你把决策告诉对手,对手也没办法破解。归根结底,大家都是纳什均衡的奴隶。
怎样筛选信号
博弈论是一门学而时习之
的学问。我们可以像使用成语典故一样在各个领域发现它的影子:
新品牌要推广自己打广告的行为我们完全可以理解,但是你有没有想过,像宝马、奔驰这样的品牌,可以说早就妇孺皆知了,为什么还要年年花那么多钱做广告呢?
我们都知道大学里学的知识,在工作中绝大多数都用不上,而且有的学科难度还挺大的。很多不上大学的人也能把工作做得很好,为什么人们非得上大学?
有些明明挺体面的人,为什么要在公开场合那么肉麻的吹捧领导呢?难道他们不知道那样很可笑吗?
上面说的三件事的共同特点是都很贵—或者花的金钱,或者花的时间,或者花的脸面,但又都没有直接的用处。
从博弈论的角度看,人们之所以这么做,是为了解决信息不对称:1 能花很多钱做广告的公司背后其实想表达的是一个可信的信号:我这么高调有能花这么多钱打广告,证明我是做长期生意的,口碑经得起考验;2 为什么要上大学?因为没有足够才能的人上不了大学;3 为什么要公开吹捧?证明自己的忠诚,你看我个人形象都不要了。
当然特别厉害的人,因为无须证明自己,会可以保持低调。
保险业有个根本性的困境:来投保的,按理说是最需要保险的人;而最需要保险的人,恰恰是保险公司最不想要的人。保险公司总不能对患病的人多收钱,对健康的人少收钱。这可是歧视病人,有违道德的,而且判断每个投保的人是不是真的健康,很难。
前前美国总统奥巴马是怎么解决这一问题的呢?他的思路是把保险变成强制性的,设置一些全国所有人都必须参加的医疗保险。这显然不是一个很好的办法。如果采用博弈论的思想,我们可以使用一招:信号筛选
,让客户自己暴露他的健康状况。
美国私人公司一般会提供两大类医保计划:1 每个月要交的保费低,每年看病自己掏的钱上限也低,但是你每次看病要自己花的钱比较多;2 每个月的保费比较高,每年自己花钱上限也高,但是每次看病要花的钱比较少。
如果你是个健康的人,根本没打算去医院,你肯定选第一种。不仅保费低,而且万一得了大病自己出的钱也少。如果是个身体不太好的人,因为经常要去医院,更希望每次看病花的钱少,所以会选第二种。所以第二种人需要交更高的保费,且万一得了大病,自己要出更多的钱。
只要你戴上博弈论的眼镜,你会发现其实信号筛选到处都是:常见的信用卡,信用卡使用一般有三种人:1 量入为出,每月及时还上的;2 分期付款的;3 花光额度不打算还钱的;只有第二种顾客能让信用卡公司赚到钱。所以一些公司为了抢第二种顾客,会退出一种叫余额代偿的手段,你可以把其他公司欠的钱转移到我们公司里来,我们公司给你更低的利率。
其他的例子还有:申请美国大学要填一个复杂的申请表和很多麻烦的手续;商家使用价格歧视,咖啡要分中、大、特大;软件要分学生版、家庭版、专业版、企业版。不同类型的成本几乎是一样的,知识想卖给不让付费意愿的人而已。
博弈设计者
中国有句古话: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学习博弈论最基本的底线就是不能治于人
。作为player也不想治人,人不能压迫人,player跟player之间是平等的关系。
当我们设计一个博弈规则时,就得非常非常小心才是。销售人员的薪酬设计就是很常见的博弈局。一般都会把薪酬设计成:基本收入和销售分成。基本收入用来保障员工安全感;如果员工努力能直接反映在公司的利润上,分成就是很好的激励。
电影明星的薪酬结构也是:固定片酬+影片票房分成。
一个比较经典的博弈局:拍卖。最简单的拍卖规则就是英式拍卖,不断喊价价高者得。这明显对于竞拍者来说是囚徒困境,就算所有的人都不积极竞价,最后也是这些人中某几个拿走这几件东西。所以竞拍者往往会互相串通来压价。
要避免串通,就只能实行暗标,可是实行了暗标,竞拍者不知道这个东西应该值多少钱,出价会偏保守,不愿意贸然出高价。
后来经济学家维克里发明了维克里拍卖,既可以让竞价者放心大胆出价,又防止竞价者互相串通。关键核心就是:次价密封投标拍卖。这个拍卖是暗标,每个竞拍者只出价一次,出价最高的人中标,但是他所支付的钱是第二名竞标的报价。
那是不是拍卖都采用维克里拍卖就行了?真实的博弈可远没这么简单,普通民众不理解博弈论,他们还以为里面有啥猫腻呢。
现实生活中的博弈设计师非常复杂的,就比如薪酬设计的例子,总是有一些人不仅仅是为了工资而工资,他们想要工资,但是荣誉、地位、权力对他们来说可能更值得追求,这是没法量化的。再比如高薪养廉制度,官员工资高薪怎么计算呢?有人提出说官员工资应该根据社会基本收入、贪腐被发现的可能性、对贪腐的惩罚力度和官员的权利大小来共同决定,但是你知道的,这里面很多因素是没法量化的。
冥冥之中有定数
在职场中,我们会把人分为两大类:容易听从别人意见,不喜欢跟人发生冲突,处处忍让,我们称之为鸽派;总想别人听从他的意见,不怕冲突,处处跟人针锋相对,我们称之为鹰派。
可想而知,鹰派和鸽派相处,总是鹰派占便宜。既然如此,为什么世界上还有那么多鸽派呢?
我们看下这个有趣的鹰鸽博弈,建立以下模型:
假设鹰和鸽随机配对相处,你是做鹰派还是做鸽派好呢?
其实这是一道数学题,需要计算各自的报偿的数学期望:假设鹰派的比例是p,鸽派就是1-p,鹰派收益= -1 * p + 1 * (1-p),鸽派的收益:0.5 * (1-p)
容易算得当鹰派的比例,也就是p少于1/3时,做鹰派合适。换句话说:你应该加入少数派。
有意思的是根据这个理论,社会上的鹰鸽比例将维持在1:2的平衡点上。
如果考虑人口密度增加,人们可以自由选择跟什么人相处的话,鸽派可能会有更大的优势。而这样的模型也恰好能够解释为什么现代人相对于原始人变得更温顺了
我们年轻时候的雄心壮志变成了对社会的低头;我们感慨世风日下人心不古,我们嘱咐子女不要锋芒毕露,可我们又暗自期望他们能走一条少有人走的路。一切仿佛是个性和现实之间的对抗,殊不知一切的背后......都是数学!
永无休止的博弈
到目前为止,我们知道纳什均衡
是博弈论里最重要的思想,也是祛除妄念的清醒剂
如果各方都有强烈的合作意愿,而博弈有不止一个纳什均衡,那我们就需要一个聚焦点
在可重复的博弈中,以牙还牙是最经典的做法,但适当的宽容更能促进合作
只要博弈次数比较多,做好人其实是有利的
有时候主动放弃一部分自由,让第三方监管,反而能促进自由,而监管方也应该把自己当做一个player
如果能迅速占领某种资源或造成既定事实,就先下手为强;如果先出手一方守不住,那后发者反而会因为得到关键信息和出手权获得后发优势
想要让别人按照你的意志行事,最好的办法是给他一个可信的威胁或承诺
混合策略的纳什均衡最高级的玩法是随机
纳什均衡是博弈的结局,可是真实世界没有结局,博弈局面总在变化,我们只是可以主动改变博弈
博弈会把人变得更理性和更精明,博弈是永无休止的,博弈还能把我们变成更好的人
韩非子曾说过:上古竞于到的,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与气力。我们可以这么理解这句话:所有人都意识不到博弈的时候,你诗情画意都能赢;少数人意识到博弈的时候,水意识到谁赢;大家都意识到博弈了,那就只能毕执行力或谁看到新的博弈。
理论永远都只是理论,真正的智慧,来自永无休止的博弈。
Player的作风
博弈论的首要精神是做个Player,表示独立自主参与博弈的人,一合格的Player应该拥有四个作风,这四个此非常简单,但是一般人根本做不到
有限
某次博弈是有限的游戏,这一句不论输赢,既不会影响你是谁,也不会影响你会成为谁,你还是你。人生才是无限的游戏。
Player身份只是我们众多身份中的一个,博弈不是人生的全部。能接受失败的人,才有资格争取胜利。
参加博弈不一定非赢不可,因为纳什均衡的本质是平局。博弈论的精神是:遵守规则,接受失败,尊重对手。只有这样你才有可能成为优秀的Player。
务实
中国流行文化里有个特别不好的东西,就是喜欢比“境界”。人们总爱幻想,光赢了还不够,还得赢出高境界才行。但是现实世界不是武侠小说,不会有东方不败的飞花摘叶皆可商人,不会有独孤求败的草木竹石皆可为剑,不可能出现梅西并不是天下最厉害的球员,天下最厉害的球员其实是在巴萨扫地的一位老人.......
降维打击是个幻想,任何成熟的领域都都根本没有降维打击的机会,作为Player我们必须得务实,真正世界里的高手都需要结合作者正确的预期,是研究怎么实现最可能,而不是把不可能变成可能。
慎重
Player是利益攸关的人,如果你的言行会牵扯到利益,你的作风就会是慎重的。
自古以来文人相轻,学术界的政治斗争之所以这么恶劣,那是因为涉及的利益太小了。都是打嘴仗而已,谁胜谁负不值得严肃对待。
作为Player不能轻易挑起争端,不能轻易表态,不能轻易透漏相关信息。你要是有影响, 就得注意影响。
客观
虽然人的本能是从自己的视角说话看问题,但是作为Player我们采取的正确方式应该是考虑对方怎么想,正如有效的公关必须站在对方的视角说话,先同步,才能领导
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这才是Player应该有的气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