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引子:不是AI做不到,而是你没想到
在AI技术突飞猛进的今天,真正拉开人与人差距的,不再是“你会不会用AI”,而是“你能不能构建AI产品”。
如果说第一波AI浪潮是工具红利,人人可用;那么接下来的核心竞争力,就是谁能把AI融入流程、嵌入产品、重构场景。
但这就引出一个关键问题——AI该用在哪里?又该怎么用?
这正是本篇所聚焦的主题:AI需求的系统化挖掘方法。
AI需求挖掘与传统IT产品差别
我们太熟悉传统IT了,熟悉到很多流程、动作已经变成了“无意识能力”——这在心理学中被称为“不知道自己知道”。
这种熟练本来是优势,却会让人在设计AI产品时进入盲区:
“我们总是用旧眼光看新事物”,于是就看不到AI真正能带来的结构性价值。
我们需要的是一套新的思维框架,帮助我们突破习惯的思维路径,重新识别业务中那些看似“理所当然”的脑力环节。
于是,我们引入 MAIR 模型。
MAIR:一套用于AI需求挖掘的思维工具
MAIR 是一个横跨业务与技术的四步法,帮助你识别可被AI替代的脑力劳动点。
Map Business Processes:梳理流程
Access Mental Labor part:寻找脑力劳动
Identify Value of Mental Tasks:确定脑力价值
Replace with AI Solution:设计替代方案
M 梳理业务流程
这一步的动作是梳理业务流程,把“思维动作”挖出。
挖掘过程中要做到尽量拆到最小颗粒程度。为了帮助大家拆的尽可能细,这里推荐使用5W工具去拆,一直连续追问五个为什么(杰斐逊纪念堂外墙清洁问题)。
**Why1**:为什么纪念堂外墙腐蚀严重?
→ 清洁人员频繁使用高压水枪+强碱清洁剂冲洗
**Why2**:为什么需要使用强效清洁剂?
→ 普通清洁剂无法清除顽固的鸟粪痕迹
**Why3**:为什么外墙有大量鸟粪?
→ 燕子群在墙面筑巢栖息
**Why4**:为什么燕子在此聚集?
→ 墙缝蜘蛛数量暴增(燕子主要食物)
**Why5**:为什么蜘蛛异常繁殖?
→ 夜间灯光吸引趋光昆虫(蜘蛛的食物源)
**根本解决方案**:调整纪念馆夜间照明方案(减少开灯时间/更换灯光波长),从源头阻断生态链。
这一步拆解的工作其实也是为后续写提示词做好准备,后面借用提示词框架,你需要做的就是对业务规则和流程进行翻译,而不是创造。
A 寻找脑力劳动
完成梳理后,在流程中寻找哪些部分是通过脑力劳动来完成的。
“脑力劳动”并不等同于“所有非体力劳动”。这里特指的是依赖人类经验、理解、创造性或归纳判断的环节。
你可以用以下四类关键词来快速定位流程中是否有“脑力成分”:
- 思考类:推理、分析、筛选、归因
- 判断类:评分、优先级排序、异常识别
- 创作类:文案撰写、提案草拟、设计命名
- 沟通类:客户回复、邮件编写、报告生成
注意区分:
- 若该任务规则固定、路径明确(例如:填写快递单、审批单流程),更适合 RPA 自动化或低代码平台;
-
若该任务依赖人脑临场判断、涉及语义或情绪理解,才是 AI 大模型发挥作用的机会点。
I 确定脑力价值
不是所有脑力劳动都值得被 AI 替代。你需要从价值/成本比的角度来评估是否“值得动手”。
我们可以参考两个主要维度:
难度评估(单位时间产出成本)
- 岗位人力成本:是否是高薪岗位?
- 替代难度:是否已有成熟模型能应对?
- AI正确率容忍度:如果偶尔出错,是否能容忍?
时间评估(总时长)
- 该任务在整个流程中耗时占比高吗?
- 是不是高频发生?
- 是否可批量处理?
优先替代的任务画像:人力成本高(如咨询、分析、创作类任务);每天/每周都要做;即使AI生成的结果需要二次校对,但已经节省了80%时间
简化评估模型公式:
替代优先级 = 难度 × 频率 × 人力成本
R 寻找替代方案
最后一步是把已经识别出的“高价值脑力劳动”进行产品化尝试,用大模型、工作流或外部工具初步实现替代。
这个过程可以拆分为三个步骤去做:
- 确定输出:以终为始,确定 AI 输出物
- 确定输入:回溯输入信息,确定输入的内容、来源、风格等
- 构建提示词 + 验证流程:采用熟悉的 Prompt 模板(如 CRISPE、Expert Chain、Role-Based Prompt 等),分段测试大模型表现,逐步逼近目标效果。最好进行“盲测”:将 AI 结果直接嵌入真实流程中,观察是否被识别为“机器生成”。
如果模型效果一般,不急着做系统化产品,可以先作为辅助决策工具;如果模型表现稳定,可考虑用 API 封装,嵌入后台流程中自动调用;如果模型生成部分可用,部分不稳,可结合“人机协作”设计来优化流程效率。
结语
MAIR的理论部分就介绍到这里,下一篇我会举一个具体的例子,完整的进行MAIR的拆解,并输出一个产品demo验证。
AI需求挖掘,不只是找场景,更是重构“人机分工”。
MAIR模型不是教我们“怎样用AI做点事情”,而是帮助我们重新梳理人与AI的协作边界:
- 把人从低效的判断和重复的脑力任务中解放出来,
- 把AI放进那些“能理解规律、能产生价值”的环节里,
- 最终构建出更流畅、高效、有智慧感的工作与产品流程。
AI不会自动告诉你它该做什么,真正的产品洞察,依然来源于对业务的熟悉、对流程的敏感、对脑力成本的精算。
当我们学会了用结构化方式识别“脑力密集区”,就真正具备了打造AI产品的第一性能力。
AI替代的浪潮不会因为我们的迟疑而停下。
于其问自己“AI能不能替代我”,然后恐慌,不如追问自己:我的思考方式,是不是还有改进和重构的空间?是不是可以借助AI完成同步升级。
评论前必须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