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为有趣之事,何遣有涯之生
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AI重塑商业系列(3) AI需求挖掘场景就这么拆

03 AI需求挖掘场景就这么拆

MAIR模型回顾

image.png

MAIR 是一套专门用来挖掘 AI 能介入的好场景的思考框架,适用于任何想把 AI 应用到实际产品或工作流程中的人。

它的核心思路是四步走:

  1. M - Map(梳理流程)
    把一件事的完整流程拆得足够细,比如做内容、处理客服、写报告,从头到尾列出来。

  2. A - Access(识别脑力劳动)
    在这些流程中,找出哪些步骤需要用脑子,比如判断、分析、写作、决策——这才是AI能帮忙的地方。

  3. I - Identify(评估值不值)
    判断这些脑力劳动到底有没有“被AI替代”的价值,比如难不难、花不花时间、值不值钱。

  4. R - Replace(构造替代方案)
    最后,试着用提示词+大模型去验证,AI能不能胜任,效果如何,甚至构建一个AI流程原型。

案例解析

最近小红书、小绿书上关于治愈图文的公众号或文章非常火,我们就举制作一个治愈图文的小视频这样的产品作为例子。

我们拆解下从0到1发布一个这样的小视频业务流程是怎么样的:有选题、文案撰写、视频制作、视频发布、数据分析这几个大流程组成。

要注意,我们的目标是要按照最小颗粒度拆解,所以我们以选题为例,还要继续拆。

比如看媒体平台当前社会热点,从热点事件判断是不是有矛盾和人群心理问题,有的话是否适合进行选题,适合的话选用什么场景最好等等。

除了媒体平台,是不是可以让用户的热点评论来做选题,根据用户的评论反馈判断最多用户最近是在工作、生活还是情感上遇到了问题,然后选择一个最佳场景进行选题。

如果还有其他的选题方式,也只要做类似拆分即可,越细越好。对文案撰写,视频制作,视频发布等其他几个大环节也如法炮制,假设拆完后我们得到了下面这么一个表格。

注:由于拆解较细内容较多,这里有些维度的拆解内容就省略了。

接下来,我们进入 MAIR 模型的第二步:在这些拆分好的步骤中,标注出哪些动作属于“脑力劳动”。比如:

  • 在选题阶段,判断热点是否具有心理共鸣匹配合适场景就是典型的脑力劳动;

  • 在文案阶段,提炼情绪关键词构建故事性结构需要分析力与表达力;

  • 在视频制作阶段,构图、配乐风格选择也依赖创意思考与审美判断;

  • 发布和数据分析阶段,虽然包含很多技术操作,但复盘观众留言中传达出的情绪趋势依然属于较深的认知判断。

然后我们根据“难度 × 时长”维度评估每项脑力劳动的价值:

比如,选题判断虽然每次不长,但一旦判断偏差,整体方向就错了,属于高价值高敏感区域;文案撰写耗时较多且对共鸣有决定性影响,也具备被AI辅助甚至部分替代的潜力;而像“生成封面图”这类视觉工作,如果审美要求不特别高,也许可以直接交由AI图像工具快速输出。

最后,我们尝试设计编写好提示词,搭建好工作流程去测试可替代的环节。

我这里选用了扣子平台,花了半个多小时,完成了一个简单的demo。

image.png

工作流根据用户的评论,完成意图识别,情感分析,场景设计,插画绘制,字幕配音,视频制作。

下面的视频是根据用户评论内容:"已经单身好多年了,夜深人静时候就感到孤独。"来生成的。

当然最后的视频效果还有很多可提升的地方(我们重点关注的是需求挖掘与验证流程),但是确实可以迅速帮助我们来验证AI产品需求挖掘后的构建。

结语

在这节案例中,我们借助 MAIR 模型,从一个看似简单的“治愈系小视频”出发,逐步拆解出它背后的完整业务流程与脑力节点。

通过对用户评论的洞察,我们成功识别出情绪线索与表达意图;再结合AI在语言、图像、声音等多模态能力,我们搭建出一套从意图识别到视频成品的自动化创作工作流

这一过程中,我们不仅验证了 MAIR 模型的实用性,更重要的是相信你也意识到了:这正是构建AI产品的核心价值,也是你作为构建者与使用者的分水岭。

你教AI读懂流程,它便能陪你共创作品;你拆解得越深,AI飞得越高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菡萏如佳人 » AI重塑商业系列(3)

评论 抢沙发

评论前必须登录!

 

欢迎加入极客江湖

进入江湖关于作者